货架上的产品堆积如山,终端经销商抱怨动销难,消费者却对品牌新品毫无感知 —— 这是当下不少快消品牌的共同困境。在渠道碎片化、消费者注意力稀缺的市场环境下,传统 “层层分销” 模式早已失灵,而 “一物一码” 正成为打破滞销僵局、打通品牌与终端(B 端)、消费者(C 端)连接的关键钥匙,让 “BC 一体化” 增长从概念落地为实实在在的销量突破。

快消品的 “增长困局”:B 端乏力,C 端失联

      快消品行业的痛点从来不是 “无货可卖”,而是 “货卖不出去”。一方面,B 端经销商面临库存积压、利润变薄的压力,品牌方难以实时掌握终端销售数据,渠道政策无法精准触达;另一方面,C 端消费者被海量信息淹没,品牌只能通过广告 “广撒网”,既无法精准捕捉用户需求,也难以建立长期复购关系。

      这种 “B 端管不住、C 端抓不着” 的割裂状态,导致产品在流通环节 “断链”:品牌不知道消费者是谁,经销商不知道库存该补多少,最终陷入 “生产 - 积压 - 促销 - 再积压” 的恶性循环。

一物一码的关键作用 (1).png

一物一码:打通 BC 两端的 “数字桥梁”

      所谓 “一物一码”,即给每一件快消品赋予唯一的数字身份码(如瓶盖码、瓶身码、包装盒码)。消费者扫码可参与抽奖、领红包、查真伪,品牌则能通过这一动作,完成 “C 端数据收集” 与 “B 端行为追踪” 的双重目标,让 BC 两端从 “割裂” 走向 “联动”。

      对 B 端而言,一物一码解决了 “渠道黑箱” 问题:经销商扫码入库时,品牌可实时掌握产品流向,精准统计各区域、各终端的销售速度,避免窜货乱价;同时,品牌可针对经销商设置 “扫码返利”,终端门店卖出产品后,经销商能即时拿到激励,大幅提升铺货积极性。

       对 C 端而言,一物一码让 “被动消费” 变为 “主动互动”:消费者购买产品后,扫码即可获得即时福利(如现金红包、积分兑换),降低决策门槛的同时,也让品牌轻松收集用户手机号、消费地域、购买频次等数据;后续通过定向推送新品信息、专属优惠券,又能唤醒用户复购,形成 “购买 - 互动 - 留存 - 复购” 的闭环。

案例实证:小瓶盖里的 “增长奇迹”

       某区域饮料品牌曾面临夏季库存积压难题,终端动销率不足 40%。引入一物一码方案后,该品牌在瓶盖内设置 “扫码领 1-5 元现金红包” 活动,同时给经销商设置 “每扫出 1 个红包,额外返利 0.5 元” 的激励。

       短短 3 个月,该品牌实现三重突破:终端铺货率从 65% 提升至 88%,经销商主动追加订单;消费者扫码率超 70%,累计收集 30 万 + 精准用户数据;产品月销量同比增长 52%,滞销库存基本清零。更关键的是,品牌通过用户数据发现 “年轻群体偏爱果味款”,后续针对性推出新品,复购率再提升 23%—— 这正是 BC 一体化的核心价值:用 C 端数据反哺 B 端决策,让增长更精准。

从 “滞销” 到 “爆卖”:快消品牌的行动指南

       对快消品牌而言,一物一码并非 “技术噱头”,而是低成本撬动增长的实用工具。无需大规模改造供应链,只需从核心产品入手,贴上专属数字码,即可开启 BC 一体化升级:

  1. 选品试点:优先选择动销慢、库存高的核心单品,用 “小额现金红包 + 品牌周边” 的组合激励,降低消费者扫码门槛;

  2. 数据运营:建立用户数据中台,通过扫码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终端销售规律,为产品研发、渠道调整提供依据;

  3. 长效激励:针对 B 端设置阶梯式返利,针对 C 端推出 “积分累计兑换”,避免短期活动结束后销量回落。

       在快消行业 “存量竞争” 的当下,谁先打通 BC 两端的连接,谁就能抢占市场主动权。一物一码的本质,是让每一件产品都成为 “流量入口” 与 “数据节点”—— 当产品不再是沉默的货架商品,而是能连接品牌与用户的 “活资产”,滞销难题自然迎刃而解,增长也将水到渠成。

如果你正在为快消品动销发愁,不妨从 “一物一码” 开始尝试 —— 让每一件产品说话,让每一次消费都成为增长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