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马云提出(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的概念以来,新零售开始冲击各行各业。首先从零售终端的改革开始,阿里和腾讯争相收购大润发、银泰百货、居然之家、步步高、海澜之家、永辉超市等,并相继在线上流量红利趋缓的前提下通过“阿里新零售”和“京东新通路”系统争夺终端零售店。

面对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要冷静思考。新零售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新零售,“新”的本质是什么?电子商务环境在干线物流尚未完全建设充分的前提下已经将用户习惯培养成熟,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中国走在全世界的前列,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正在中产阶级崛起的大潮下更加细分小而美,但品牌商的创新及柔性制造能力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中国的终端业态在shopingmall和便利店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前提下直接跨越到“场景”和“社群”,这就是“新”的本质。

20221227141251_0.jpg

为什么说一物一码是获取种子用户的核心路径?

很多人常错误地认为种子用户就是第一批用户、初始用户,而且越多越好,从而导致他们在新品推广的时候,总是抱着”狂轰乱炸“的心态去霸占市场,恨不得将所有人都变成种子用户。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种子用户是在你产品上线之初获取的第一批用户,且能够留存下来并产生一定的”连带效应“,从而拉拢更多的用户;而且他们是品牌商的忠实fans,无论你的产品功能完善与否都会愿意去体验尝尝鲜,并且乐意为产品提供反馈和优化建议。

但是,随着获取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大多数品牌商往往没能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获取用户,时常出现种子用户的质量差、精准度低、不对口等情况,导致品牌商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存在较大偏差。

若想在新品上市的时候,就能快速地获取一批高质量的种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物一码”。利用扫码领积分、红包等奖励的形式,激励消费者主动扫码。一旦消费者愿意扫码,这意味着他已经购买了你的产品,也就是说你的产品或者营销活动已经引起他的注意,对你后期种子用户的经营起到一个很好的开源。

一物一码应用的误区?

1、认为一物一码就是简单的扫码发红包

利润太薄,红包费用太高,发不起。这是品牌商大多拒绝一物一码的理由,品牌商对一物一码并没有深度化认知,大部分客户品牌商认为,一物一码的营销活动只能是发红包。其实对于用户而言,他需要的不是单纯的发红包,更重要的是有效的互动体验和有效的购物理由。

2、认为一物一码就是阶段性的促销活动

当活动结束,单从销量提升角度来看,效果好像不明显,而实际上,真正的一物一码是一个品牌商和消费者零距离、无障碍低成本互动的一个最佳入口。很多人以为,扫二维码扫出来是一个活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真正意义上的一物一码背后对应的都是一个用户的账户体系。

3、没搞清楚一物一码和传统再来一瓶的区别

认为一物一码就是根据预算设定一下中奖规则即可,没有考虑到一物一码和传统再来一瓶的区别,奖项设置后不看、不管、不问,白白浪费了促销费用。重点是,再来一瓶的营销套路已经老得不能再老了,如今,消费者追求的需求点更多的是个性化,就以2018年的世界杯为例,蒙牛围绕世界杯,不再使用那“缺乏交互性”的再来一瓶活动,而是在多个单品上都充分地应用了一物一码的互动特征,比如,集卡牌、抽奖等活动。这可让很多的年轻用户爱不释手。

4、认为一物一码系统就是个软件工具

很多人认为一物一码系统就是一个烂大街的软件,随便找一个就能使用,没有认真思考用户扫码的诉求、交互体验和并发量,结果是软件根本不能支撑用户的扫码需求,导致扫码奖励与用户诉求不匹配,领取率低,扫码体验感太差,影响用户的品牌认知,扫码量稍微大一点,系统就打不开。

5、认为一物一码的数据没什么用

很多一物一码软件没有用户经营体系,不能在客户扫码那一刻就自动构建用户账户体系,也未能和公众号粉丝做有机关联,导致扫码的数据变为一堆死数据,毫无挖掘价值。

无限云溯以二维码和RFID为载体,依托海量的信息汇聚,构建起行业信息库。引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模型,绘制用户画像、产品画像、销售数据等画像,形成行业“营销洞察”,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品牌培育、消费者挖掘等营销策略提供决策依据。通过交互式二维码数据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商业决策。

关注无限云溯公众号.jpg

(*注:本文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如对素材使用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